【類經 卷十四 疾病類 五臟病氣法時172】
(《素問‧藏氣法時論》)
黃帝問曰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,何如而從?何如而逆?得失之意,願聞其事。
岐伯對曰︰五行者,金木水火土也,更貴更賤,以知死生,以決成敗,而定五臟之氣,間甚之時,死生之期也。
帝曰︰願卒聞之。
(五行之道,當其王則為貴,當其衰則為賤。
間甚,即輕重之謂。
卒,盡也。)
岐伯曰︰肝主春,(木臟也。)
足厥陰、少陽主治,(厥陰肝,乙木也。
少陽膽,甲木也。
二臟相為表裡,故治同。)
其日甲乙。
(甲為陽木,乙為陰木,皆東方之干,內應肝膽,即年月日時無不皆然。
他彼此。)
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。
(肝為將軍之官,其志怒,其氣急,急則自傷,反為所苦,故宜食甘以緩之,則急者可平,柔能製剛也。)
病在肝,愈於夏;(夏屬火,木所生也。
肝木畏金,火能平之。
子製其鬼,故愈。
余同。)
夏不愈,甚於秋;(勝己者也。)
秋不死,持於冬;(得母氣以養之,生我者也,故可執持無害矣。
余持同。)
起於春。
(木王之時也。)
禁當風。
(風氣通於肝,故禁之勿犯。)
肝病者,愈在丙丁;(同前夏氣,能製勝己者也。)
丙丁不愈,加於庚辛;(同前秋氣,金伐木也。)
庚辛不死,持於壬癸;(同前冬氣,得所生也。)
起於甲乙。
(同前春氣,逢其王也。)
肝病者,平旦慧,下晡甚,夜半靜。
(平旦寅卯,木王時也,故爽慧。
下晡申酉,金之勝也,故加甚。
夜半亥子,木得生也,故安靜。
晡,卑姑切。)
肝欲散,急食辛以散之,用辛補之,酸瀉之。
(木不宜鬱,故欲以辛散之。
順其性者為補,逆其性者為瀉,肝喜散而惡收,故辛為補、酸為瀉。
此下五臟補瀉之味,與《至真要大論》主客正味義同,詳運氣類三十。)
心主夏,(火臟也。)
手少陰、太陽主治,(少陰心,丁火也。
太陽小腸,丙火也。
二臟表裡,故治同。)
其日丙丁。
(丙為陽火,丁為陰火,南方之干也。)
心苦緩,急食酸以收之。
(心藏神,其志喜,喜則氣緩而心虛神散,故宜食酸以收之。)
病在心,愈在長夏;(長夏土,火之子也。)
長夏不愈,甚於冬;(火不勝水也。)
冬不死,持於春;(火得所生也。)
起於夏。
(火之王也。)
禁溫食熱衣。
(恐助火邪也。)
心病者,愈在戊己;(應長夏也。)
戊己不愈,加於壬癸;(應冬氣也。)
壬癸不死,持於甲乙;(應春氣也。)
起於丙丁。
(應夏氣也。)
心病者,日中慧,夜半甚,平旦靜。
(日中巳午,火王時也,故慧。
夜半亥子,水之勝也,故甚。
平旦寅卯,火得生也,故靜。)
心欲 ,急食鹹以 之,用鹹補之,甘瀉之,(心火太過則為躁越,故急宜食鹹以 之,蓋鹹從水化,能相濟也。
心欲 ,故以鹹 為補。
心苦緩,故以甘緩為瀉。
、軟同) 脾主長夏,(土臟也。)
足太陰、陽明主治,(陽明胃,太陰脾,戊己土也。
表裡治同。)
其日戊己。
(戊為陽土,己為陰土,中宮之干也。)
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
(脾以運化水穀,製水為事,濕勝則反傷脾土,故宜食苦溫以燥之。)
病在脾,愈在秋;(秋屬金,土之子也。)
秋不愈,甚於春;(土不勝木也。)
春不死,持於夏;(土得火生也。)
起於長夏。
(土 之王也。)
禁溫食飽食,濕地濡衣。
(溫言非熱,防滯也。
濕地濡衣,陰寒也。
皆能病脾,故當禁之。)
脾病者,愈在庚辛;(應愈在秋也。)
庚辛不愈,加於甲乙;(應甚於春也。)
甲乙不死,持於丙丁;(應持於夏也。)
起於戊己。
(應起於長夏也。)
脾病者,日 慧,日出甚,下晡靜。
(日昃曰 ,未土王也,故慧。
日出寅卯,木勝土也,故甚。
下晡申酉,其子鄉也,故靜。
音迭。)
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用苦瀉之,甘補之。
(脾貴充和溫濃,其性欲緩,故宜食甘以緩之。
脾喜甘而惡苦,故苦為瀉、甘為補也。)
肺主秋,(金臟也。)
手太陰、陽明主治,(太陰肺,辛金也。
陽明大腸,庚金也。
表裡治同。)
其日庚辛。
(庚為陽金,辛為陰金,西方之干也。)
肺苦氣上逆,急食苦以泄之。
(肺主氣,行治節之令,氣病則上逆於肺,故宜急食苦以泄之。)
病在肺,愈在冬,(金之子鄉也。)
冬不愈,甚於夏;(金所不勝也。)
夏不死,持於長夏;(金氣得生也。)
起於秋。
(金氣王也。)
禁寒飲食寒衣。
(形寒飲冷則傷肺也。)
肺病者,愈在壬癸;(應愈在冬也。)
壬癸不愈,加於丙丁;(應甚於夏也。)
丙丁不死,持於戊己;(應持於長夏也。)
起於庚辛。
(應起於秋也。)
肺病者,下晡慧,日中甚,夜半靜。
(下晡金王,故慧。
日中火勝之,故甚。
夜半水鄉,則子能製邪,故靜。)
肺欲收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補之,辛瀉之。
(肺應秋,氣主收斂,故宜食酸以收之。
肺氣宜聚不宜散,故酸收為補,辛散為瀉。)
腎主冬,(水臟也。)
足少陰、太陽主治,(少陰腎,癸水也。
太陰膀胱,壬水也。
表裡治同。)
其日壬癸。
(壬為陽水,癸為陰水,北方之干也。)
腎苦燥,急食辛以潤之,開腠理,致津液,通氣也。
(腎為水臟,藏精者也,陰病者苦燥,故宜食辛以潤之。
蓋辛從金化,水之母也。
其能開腠理致津液者,以辛能通氣也。
水中有真氣,惟辛能達之,氣至水亦至,故可以潤腎之燥。)
病在腎,愈在春;(水之子鄉也。)
春不愈,甚於長夏;(水不勝土也。)
長夏不死,持於秋;(水得生也。)
起於冬。
(水所王也。)
禁犯 HT 熱食溫灸衣。
HT ,燒爆之物也。
腎惡燥烈,故當禁此。
音翠。
HT 音哀。)
腎病者,愈在甲乙;(應愈在春也。)
甲乙不愈,甚於戊己;(應甚於長夏也。)
戊己不死,持於庚辛;(應持於秋也。)
起於壬癸。
(應起於冬也。)
腎病者,夜半慧,四季甚,下晡靜。
(夜半水王,故慧。
四季土勝之,故甚。
下晡金王,水得所生,故靜。)
腎欲堅,急食苦以堅之,用苦補之,鹹瀉之。
(腎主閉藏,氣貴周密,故腎欲堅,宜食苦以堅之也。
苦能堅,故為補。
鹹能 堅,故為瀉。)
夫邪氣之客於身也,以勝相加,(此下總結上文愈甚持起之由然也。
凡內傷外感之加於人者,皆曰邪氣。
外感六氣,盛衰有持,內傷五情,間甚隨藏,必因勝以侮不勝,故曰以勝相加也。)
至其所生而愈,(我所生也,以時而言。
下同。)
至其所不勝而甚,(我不勝彼,被克者也。)
至於所生而持,(生我之時也。)
自得其位而起。
(自王之時也。)
必先定五臟之脈,乃可言間甚之時,死生之期也。
(欲知時氣逆順,必須先察臟氣,欲察臟氣,必須先定五臟所病之脈,如肝主弦,心主鉤,肺主毛,腎主石,脾主代,脈來獨至,全無胃氣,則其間甚死生之期,皆可得而知之,如上文所論者是矣。)
肝色青,宜食甘,粳米牛肉棗葵皆甘。
(此承上文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等義,而詳言其所宜之味也。)
心色赤,宜 食酸,小豆犬肉李韭皆酸。
(心苦緩,故宜此酸物以收之也。)
肺色白,宜食苦,麥羊肉杏薤皆苦。
(肺苦氣上逆,故宜此苦物以泄之也。
薤音械,根白如小蒜,《爾雅翼》云︰似韭而無實。)
脾色黃,宜食鹹,大豆豕肉栗藿皆鹹。
(鹹從水化,其氣入腎,脾宜食鹹者,以腎為胃關,胃與脾合,鹹能潤下,利其關竅,胃關利則脾氣運,故宜食之。
上文云︰脾苦濕,急食苦以燥之。
此復言鹹者,蓋鹹之利濕,與苦之瀉者,各有宜也。
故諸臟皆同前,惟此獨異耳。
藿,豆葉羹也。)
腎色 黑,宜食辛,黃黍雞肉桃蔥皆辛。
(腎苦燥,故宜此辛物以潤之也。
黃黍即糯小米,北方謂之黃米。)
辛散,酸收,甘緩,苦堅,鹹軟。
(此總言五味之用,藥食皆然也。)
毒藥攻邪,(藥以治病,因毒為能,所謂毒者,以氣味之有偏也。
蓋氣味之正者,穀食之屬是也,所以養人之正氣。
氣味之偏者,藥餌之屬是也,所以去人之邪氣。
其為故也,正以人之為病,病在陰陽偏勝耳。
欲救其偏,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,正者不及也。
如《五常政大論》曰︰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
是凡可辟邪安正者,均可稱為毒藥,故曰毒藥攻邪也。)
五穀為養,(養生氣也。)
五果為助,(助其養也。)
五畜為益,(益精血也。)
五菜為充,(實臟腑也。)
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 精益氣。
(《陰陽應象大論》曰︰陽為氣,陰為味。
味歸形,氣歸精。
又曰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。
故氣味和合,可以補精益氣。)
此五者,有辛酸甘苦鹹,各有所利,或散或收,或緩或急,或堅或軟,四時五臟,病隨五味所宜也。
(此總結上文,五臟之氣,四時之用,各有所利;然變出不常,則四時五臟,因病而藥,五味當隨所宜也。
歡迎光臨 【五術堪輿學苑】 (http://com.wsky.ink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